世界播报:《基业长青》:看清一家公司的关键

2023-06-14 20:48:05 来源:雪球网

这是我对《基业长青》这本书阅读感受的第二篇,在上一篇中,我提到:

“去年截至目前最大的收获,是看了《段永平投资问答录》,并从中吸收了很多思想、进化了我的投资体系。

在看阿段的内容时,他反复提到吉姆·柯林斯的《基业长青》,个人感觉《基业长青》对投资者的价值,远超过作者的另一本《从优秀到卓越》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(我对段永平投资问答录的阅读感受,在我的XX号: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,后台输入段永平就有)

我认为每一个对投资感兴趣的人,都应该去看看这本书。

……这一部分“造钟而不是报时”,就是作者“保存核心”的第一部分。

对于这个观点,作者提出了一段警示,这段警示,值得我们每一位投资者、以及每一位想要/正在经营企业的人深思。

我们接着来看。

作者的这段警示是:

请记住:所有的产品、服务和构想,不管多么伟大,终究都会过时,但是,一家高瞻远瞩的公司却不见得会过时。

如果你是把公司,而不是把实施一个特定的构想,或把适时利用一个市场机会当成终极的创造,那么你会坚持下去。

不管你的构想是好是坏,你都会超越任何特定的构想,向使构想成为经久不衰的伟大制度的目标迈进。

如果你正致力于构建和管理一家公司,这种转变就对你如何分配时间具有重大意义。

它要求你花较少的时间,思考特定的产品线和市场策略,少追求魅力型领袖的人格特质,多花时间思考组织设计。

既然企业文化——也就是核心——这么重要,那么,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是好的企业文化呢?

作者的界定,跟阿段的看法是一模一样的,即:

利润之上的追求。

关于利润之上的追求,我没有看到比默克的案例说得更好的了,作者在书中,先是用一位默克日本高管的说法,做了精彩的阐释:

“我15年前第一次到日本时,日本的企业界人士告诉我,是默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把链霉素引进日本,消灭了侵蚀日本社会的肺结核。

我们的确做了这件事,我们并没有赚到一分钱,但是,默克今天在日本是最大的美国制药公司,绝非偶然。这种行为的长期影响并非总是很清楚,但是,我认为多多少少它会有报偿的。”

这段话的关键在于,默克把链霉素引入日本、消灭了肺结核——这在那时是致命的疾病,但是默克并没有赚钱,印象中当时日本是出不起钱的。

更关键的地方在于,这种追求“利润之上”的东西的行为,你并不能用公式或数据去弄清楚它的作用方式、你甚至弄不清楚它起到了什么作用。

但是,就像“好人不一定有好报,但终归会有好报”一样,企业“利润之上的追求”,却常常以难以名状的方式回馈了股东。

默克作为一家基业长青的公司,在创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,都同时展现出对崇高理想和实际利益的追求,乔治·默克二世在1950年说了以下的话:

“本公司人所必须遵循的原则……我们要始终不忘,药品旨在治病救人,不在将本逐利,但利润会随之而来。如果我们记住这一点,就绝对不会没有利润;我们记得越清楚,利润就越大。”

这一段,是我最喜欢的阐述“利润之上的追求和利润的关系”的表述,因为太过重要,我们再看一遍:

“药品旨在治病救人,不在将本求利,但利润会随之而来,这一点我们记得越清楚,利润就越多。”

这里要再次强调了一遍:

千万不要以为“这些是一家企业成功后,再去做的事情”,这种“利润之上的追求”,恰恰是企业能做到基业长青的重要原因。

对此,作者的研究发现:

基业长青的公司,通常不是在成功以后才拥有崇高的理想,而是在他们还在奋力求生存时就已如此。

作为案例,作者谈了索尼崛起的案例:

井深大在1945年,于日本战败后的废墟中创立索尼,当时,除了勉强应付日常的生存问题,他也做出了一件在企业家中罕见的事情:

替自己新创的公司确定了一种理念。

一开始,索尼的日子是很艰难的,为了生存下去,索尼制造过粗糙的电热毯和味噌汤,,但是,也始终梦想和致力于一些东西,下面是井深大当年的表述:

“我们的计划是用新产品引导市场,而不是询问顾客需要哪一种产品……我们不做很多市场研究,而是把一种产品做得尽量完美……并依靠教育大众,与大众沟通,设法创造这种产品的市场。”

是不是很眼熟?这就是后来的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强调的事情——我们要用产品去创造市场。

理解了“利润之上”的追求这个因素后,你就会忽然发现,那些真正称得上(至少曾经称得上)伟大的企业,几乎每一家都有一份“利润之上的追求”。

作者列出了好几个案例,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。

福特的案例

先来看看福特先生,当年是怎么说的:

“我认为,我们的汽车不应该赚这么惊人的利润,合理的利润完全正确,但是不能太高。我主张最好用合理的小额利润,销售大量的汽车。

因为,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买得起,享受使用汽车的乐趣;还因为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就业,得到不错的工资。这是我一生的两个目标。”

有了这份追求后,福特就有了方向,当时,福特的订单数量超过产能,本可以提高车价,但福特却不断降低价格。

在同一期间,他采用工人日工资5美元的制度,大约是业界标准薪资的两倍。

你会发现,看起来不关注利润、甚至主动不要更多利润的理念和举动,反而让福特这家公司,在那个年代,几乎要一统汽车市场。

原因就在于,背后这个“利润之上”的追求,让消费者真正得到了满意,这时候企业想不赚钱,恐怕都有点难度呢。

所以,总的来说,“造钟”很关键,创造好的企业文化则是重中之重,而这往往意味着“利润之上”的追求。

如果没有这种“利润之上的追求”,单纯“造钟”是不够的——那将是一个没有温度的商业机器。

当年的通用汽车,就是一个有意思的反面案例。

通用汽车当时的总设计师阿尔弗雷德·斯隆有明显而强烈的造钟导向,但是他制造的时钟完全没有灵魂。

他造的是冷酷、不讲人情、没有人道精神、纯粹在商言商、完全务实取向的时钟。

换句话说,如果你造的这个“钟”,是一台没有人文温度的赚钱机器,最后还是实现不了基业长青的,作者的表述如下:

我们在大多数高瞻远瞩公司的历史中,并未发现“尽量扩大股东财富”或“尽量扩大利润”是主要的动力或首要目标。

对他们来说,业务不只是一种经济活动、赚钱的方法,在他们的历史中,我们发现一种超越经济因素的核心理念。

第二个“利润之上追求”的案例,我们来看看惠普。

惠普的联合创始人帕卡德,对于“惠普存在的目的”,有清楚的一段描述:

“很多人误以为:我们公司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赚钱。这其实只是公司存在的一种重要结果……我们存在的真正原因,是我们要提供一些独一无二、能做出贡献的东西。”

在《基业长青》这本书中,作者给每一家基业长青的公司,都找了一家对照公司,这些对照公司不是失败的公司,只是没有达到基业长青的地步。

惠普的对照公司是德州仪器,后者和惠普最明显的不同是:

德州仪器所有推动公司前进的目标,都纯粹以财务上的成长为导向。

事实上,从1949-1980年,德州仪器提到的首要目标,都是销售额,并没有其他内容。

再来看看第三个案例,是万豪酒店集团,这里有一次有意思的采访:

万豪创始人马里奥特被人问到,“创办万豪,你是要赚100万美元还是要建立一个帝国”,他回答说:

“不,根本不是……为离家在外的人提供一顿好吃的饭、一张舒适的床、友善的待遇……让离家在外的人觉得置身于朋友当中,而且真正受人欢迎,是很重要的事。”

看了这些,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,这些公司所谓“利润之上”的追求,都有一个共同点:

“利润之上”的追求,一定是简单、感人的,尤其是后者。

“药品旨在治病救人”、“让更多人有机会享受使用汽车的乐趣”、“让离家在外的人觉得置身于朋友当中”,这些诉求很简单,甚至可以用“朴素”来形容,但就是这些简单朴素的内容,却有直抵人心的作用。

要判断一家组织有没有“利润之上”的追求,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,你可以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,就能知道答案了,我自己已经试过,屡试不爽。

@今日话题$标普500指数(.INX)$$恒生指数(HKHSI)$$上证指数(SH000001)$

标签:

上一篇:环球热推荐:两部门启动试点 将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“小灯塔”企业
下一篇:最后一页